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正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新业态、新场景、新商机、新动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东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坚定信心 加力冲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了东莞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努力和成果。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5个“必须统筹好”,其中包括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东莞积极响应,坚持双轮驱动策略,推动传统产业稳定发展,同时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东莞在过去10年里实现了人才总量从100余万至328万的倍速级增长。松山湖科学城常年有超50位院士专家和2000多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也坐落于此。此外,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等高端人才盛会的连续举办,进一步提升了东莞的高层次人才“含量”。东莞正逐步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这源于其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东莞跳出传统产能常规布局,向新动能要机遇、要未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吸引了近4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进驻,新型研发机构林立。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科技明珠,为东莞的创新和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撑。
东莞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涉及30多个行业、6万多种产品,这为科研创新产品提供了快速落地的平台。距离中国散裂中子源40公里的东莞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已完成安装和调试,可进行临床试验。此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孵化出的产业化公司也实现了科研团队的“裂变”新生。东莞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科研创新,推出基础研究领域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措施,为人才创新创业充分“松绑”。通过“先奖后投”等方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东莞平均年龄只有33.4岁,学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量翻了近一番。东莞人才总量达32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31.36%,研发经费支出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东莞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并首次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全国前十。东莞高度重视工程师队伍发展,设立首个“工程师日”,并通过联合培养方式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路径。在高层次人才周开幕式上,两大卓越工程师培育平台集中亮相,锁定智能制造和大科学装置,为东莞“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东莞借助高校力量,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东莞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逐步构建起完善的“1+1+28”东莞人才政策体系。东莞正通过其人才培养机制和城市发展脉络的紧密结合,构建成梯队、成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未来,东莞期待更多高质量人才聚焦,共同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莞讯网观点:东莞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人才政策,实现了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人才的加入,东莞将在创新和产业融合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