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家居行业的迅速扩张,智能锁作为保障家庭安全的关键组件已广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最近媒体频繁揭露的智能锁安全漏洞不仅加深了消费者的担忧情绪,还揭示了智能锁行业在安全设计层面存在的潜在风险,引起了广泛的行业内外关注。
社交平台上的“夹手”投诉
在黑猫投诉、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多个知名品牌的智能锁因“夹手”事件而遭到用户投诉。记者观察发现,智能锁在开关门过程中发生的“夹手”事故,轻者会造成皮肤擦伤和肿胀,严重时甚至导致流血和骨折。部分消费者在投诉中提到,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关门时都有被夹手的经历,并质疑这些产品在设计上存在安全隐患。
设计制造不合理是“夹手”问题的根源
对比多位消费者的反馈,记者发现,多款智能锁出现“夹手”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制造上的不合理——门拉手与门框之间的距离过近,导致用户在开关门时手指容易与门框发生碰撞。
现有智能锁标准主要集中在防盗性能
目前,智能锁的相关标准主要集中在产品的防盗性能上,如《防盗安全门通用技术条件》、《机械防盗锁》、《电子防盗锁》和《指纹防盗锁通用技术条件》等。然而,对于门把手使用安全性的具体要求,相关标准尚待完善。
行业尝试创新设计降低伤害风险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一些品牌已经尝试通过创新设计,如按键开门和单边凹把手等方式来降低伤害风险,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限制,这些措施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