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东莞探索

科技   来源:东莞+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4-03-01 10:31:18

时维三月,莞邑大地,满目皆春。
 
2月18日举行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无限,广东必须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这为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全省四个“万亿”级城市之一,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中,东莞底气十足。
 
——看科技,顶层战略创新力量不断强化,散裂中子源二期顺利动工,国内首台先进阿秒激光装置完成立项评审,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次进入ESI全球材料科学前1%……东莞加速构建“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大学-研发机构-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全国第19位,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居全省第二。
 
——看产业,先进制造体系持续壮大。东莞构建起由22万家工业企业、1.3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02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1家上市企业(A股上市59家)、14家营收超百亿工业企业和3家营收超千亿工业企业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
 
迈向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入选首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东莞这座狭路生风之城,持续激发澎湃向上的城市伟力,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积极探索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迈向新的“科学的春天”,担负起万亿城市的担当,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东莞力量。
 
东莞底气:产业积厚成势,科创能级跃迁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当天,东莞举行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百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会议指出,东莞要争分夺秒,争先进位,奋力推动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为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指明了方向,成为东莞城市进阶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我国转向创新驱动、走向高质量发展历史性交汇,新的“科学的春天”已经扑面而来。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从“新发展阶段”到“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再到“新质生产力”,未来已来,新质生产力浪潮已然来临。
 
新质生产力,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置身当下这一发展的关键节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成为每一座怀抱梦想的城市倾力追逐的目标。
 
乘改革开放春风40余年的莞邑大地,在转型升级的产业变革中,早已蒸腾起“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蔚然成势。
 
——看科创能级跃迁。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成功跻身科创国家队,科技创新的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东莞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东莞迎来新的“科学的春天”。
 
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加速落地,集聚发展。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跑出中国“加速度”。中国第一台、全球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建成并开放运行,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已建成9台谱仪,注册用户超过5600人,完成1300多个课题研究,自主研发出我国首台BNCT肿瘤治疗实验装置。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首批省实验室之一,目前正争取纳入材料领域国家实验室基地,承接国家实验室科研任务。实验室总人数超过1000人,包括7位两院院士及35名海外高层次人才,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重大技术十大进展。引进25个创新样板工程团队,孵化产业化公司35家。
 
东莞已经构建了“大科学装置、实验室、大学-研发机构-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世界工厂”澎湃源头创新的科技浪潮。这是时代之变、产业之变下城市进阶的必然,更是东莞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强大底气。
 
有源头创新的活水,更有科技成果转化的“铺路搭桥”。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离不开中间技术创新力量的不断强化。目前,东莞全市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574家,位居全省第4,新型研发机构35家,其中省级18家,位居全省第3,2023年前三季度,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9.3亿元,孵化创办企业总收入63.9亿元,持续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
 
——看产业积厚成势。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要用市场育动能。市场是产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拥有规模庞大的市场,才能为各类新技术、新业态提供试验场,才能容纳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让真正具备发展优势、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
 
目前,东莞构建起由22万家工业企业、1.38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028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1家上市企业(A股上市59家)、14家营收超百亿工业企业和3家营收超千亿工业企业组成的先进制造体系,为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2021年2月,东莞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7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目前,战新产业基地在空间整备、产业招商、战新基金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2023年,全市战新基地范围内完成土地收储2378.7亩;2021年和2022年两年合计全市战新基地范围内引入项目123宗,协议投资额762.1亿元;基金认缴出资24.9475亿元,撬动成立总规模217.56亿元的6个子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全市研发投入超90%来自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至52.4%,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突显,科技创新正加快重塑东莞制造的产业竞争力。
 
东莞探索:超前布局,多维施策
 
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曾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她看来,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每一次历史发展的巨潮都可以被看作是新范式对旧范式的替代。
 
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迭代进程中,一座城市的漫漫进阶之路上,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主动参与到新的“技术-经济范式”。
 
回望40余年来东莞产业进阶的路径,从开始蹒跚学步的“跟跑”到产业发展的“并跑”,当前东莞正在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迈向“领跑”阶段,踏出属于东莞科创的时代足迹。
 
东莞“底气”的背后是整座城市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的多维施策,提前谋划。
 
早在2011年,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中国散裂中子源破土动工的时候,这个“不带来GDP”的大科学装置就承载了东莞勇攀科技创新高峰的重任,成为东莞发力科技创新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莞谋划科技创新的伏笔。
 
在科技创新的伟大征程中,东莞在努力向上,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多项科研发展扶持政策,社会各界科研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是东莞坚守制造业为基础的再出发,是坚守中的持续“进化”,蝶变新生。
 
2022年初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2022年8月,省委省政府为东莞指明城市发展方向:打造科创制造强市——时间来到2022年,承继多年的谋划和努力,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迎来多个节点性时刻,自量变而至质变,“蝶变”新生。这标志着多年来东莞从生产要素驱动城市发展向创新要素驱动发展转变,成为东莞城市发展逻辑变革的重要里程碑。
 
从科技强如何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如何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近年来,东莞不断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实体化运作市核心软件攻关基地和推广中心,落户能科云旗、广东一览科技等一批软件企业,推动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东莞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下放投资决策和成果转化权限,对绩效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探索运营管理机制改革,已建成35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省级18家,排名全省第3。
 
当前,东莞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培育梯队;初步建立“战略科学家团队—省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科技人才创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四大科技人才引育工作体系;集聚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高层次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创业“小气候”。
 
在数字生产力和智能生产力上,东莞数字化转型向深向实,渐入佳境。2022年,东莞以市政府一号文名义印发实施《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3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重点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23年,东莞制定了《东莞市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打造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构建多层次赋能体系、精心打造数字化标杆示范项目等10项具体措施,对智能工厂支持提升至1000万元。
 
截至目前,东莞建成智能工厂(车间)113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6407家,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在顶层谋划上,近年来,东莞打造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核心战略平台,全力打造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一批市级重要产业平台,牵引全市加快构建完善产业生态。其中,滨海湾新区成功引进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智慧终端总部、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科兴科学园、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等一批重大龙头产业项目,协议投资额近1500亿元。
 
莞邑大地,政策落地,如春风吹拂、春雨润土,科技创新的因子已然渐趋深入东莞企业的生产线上、东莞的产业中,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之路上,在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东莞以政策为引导,讲述着一场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双重传奇。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制造与智慧碰撞,共同谱写一阕产业与科技和谐共生的城市强音。
 
“双强”之路:“实”字为重,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龙年春节,人工智能领域再度迎来拐点式的新突破,sora横空出世,人工智能的发展再迎来新浪潮。
 
“高手过招”往往来得猝不及防,它不只让每一个身在产业体系中的主体深刻感受着产业格局的剧变,更让每一个城市充满了发展的紧迫感。
 
在东莞,新的大科学装置加速云集。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顺利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散裂中子源二期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近期已动工建设,“阿秒科学中心”已经揭牌成立,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立项工作目前已完成可研报告评审答辩。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快建设。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近日举行的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百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上,东莞提出,要坚持“实”字为重,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打造更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合作平台,面向发展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服务,抓好新一轮“大技改”。
 
近期出台的《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国际科创智造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倍增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重磅政策,为东莞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发展之路理清思路,迈向未来。
 
锚定新目标,东莞勾勒出全新发展蓝图:力争到2027年底,全市规模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 42%,工业投资年均增速不低于10%,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70%,社会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稳定在4%左右。
 
在未来产业方面,东莞市将在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的同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例如联合镇街、园区布局打造新材料产业园,共同开展科技招商,力争2024年完成10万平方米产业园落地。认定若干个新材料产业链主,力争2024年全市新材料营收规模达到1600亿元以上。
 
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松劲。东莞这座制造业名城、青春之城、活力之城,将在竞争中奋进,在奋进中赶超,向着科创新高地不断迈进,推动新质生产力勃发生机,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莞邑大地,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前景无限。
 
/ 科技创新体系 /
 
大科学装置与省实验室: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南方光源预研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新型研究型大学:筹建湾大、港城大(东莞);东莞理工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新型研发机构:建立新型研发机构35家;累计孵化企业3000多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共183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74家
 
企业自主研发机构:共7082家,建有率52.4%
 
创新型企业:R&D占4.1%,九成来自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省第三;PCT专利申请量全省第二
 
/ 先进制造体系 /
 
头部企业:制造业企业超千亿元3家、超百亿元14家
 
上市企业(81家):A股上市企业59家,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专精特新(3028家):小巨人170家,数量全省地级市第一
 
高新技术企业(超10100家):数量首次突破1万家
 
规上工业企业(13857家):数量全国地级市第一
 
工业企业(22万家):34大类、6万多种产品,形成完备产业链体系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