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做客东莞

培训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23-07-10 10:26:48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做客东莞
 
“宏伟的建筑,独特的藏品,让博物馆能成为国家和城市的骄傲。它传递文化,建立沟通的桥梁,成为人们的重要记忆。”7月8日晚,东莞市文联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做客东莞,以《博物馆之美》为主题,在东莞文联二楼礼堂现场与广大文艺工作者对话交流。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协办、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和东莞市博物馆联盟承办,东莞市博物馆馆长李历松主持讲座。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东莞市文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的重要行动。去年以来,东莞市文联重点打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高端文化品牌,邀请文艺名家看东莞、讲东莞、写东莞,将东莞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陈履生在其著作《博物馆之美》中说:“博物馆是一个文明的会客厅,是一个城市的思想和大脑,是一个博物馆爱好者念兹在兹的器物碰撞历史的回响。”
 
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馆,可追溯到1683年建立并开放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同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一座大学博物馆,这可视作世界近代博物馆创建的肇始,随后各种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迅速火热起来。
 
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直到1912年,北京成立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书写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历史篇章的第一页。它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在经历了1949年的社会变革之后,与之相关联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出现在中国首都的中心——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应,表现出了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意义。显然,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同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地方,正是它在一个国家所处的特殊位置之上。因此,它见证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为国家文化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立馆之初,设址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所建的国子监,这里曾经是无数文人获取功名的地方,是国家的最高文化教育机构和最高学府。国立历史博物馆设址于此,虽然形成了与历史文化的对接,可是,却难以顾及到博物馆功用上的诸多问题。191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原馆址“地处偏僻,屋舍狭隘”为由,决议将故宫前部端门至午门一带改为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址。1918年迁入后,将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辟为陈列室,东西朝房和端门城楼作为贮藏室,当1926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后,当月的观众就达4万5千人次,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盛事。至此,中国具有独立馆舍且能够开展展览活动的博物馆事业掀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
 
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原址基础上对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改扩建。从2007年3月开始至2010年年底,历时近4年,经过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以近2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跃升为世界第一大馆,成为国家的文化窗口。
 
“博物馆作为保存和展示文明成果的公共服务机构,其国家收藏与国家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埃及有许多相似之处,国家博物馆所反映出的国家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文化的祠堂和祖庙。”陈履生表示,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古巴比伦和古希腊,今天承传那段历史的国家,不要说他们有哪些值得一提的发展历史,就是能够展示古文明成果的像样的博物馆都没有。因此,曾经的辉煌与辉煌的衰落正好成为一个历史问题的两端,而对于与其关联的博物馆事业来说,又成为论证历史与现实的最为有力的论据。
 
博物馆是文明社会中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代表着累积文明成果的水平,连接着公众的文化需求而成为当代社会中公众的文化依赖,这就是博物馆的魅力之所在。陈履生认为,博物馆之美无处不在,其不同的专业构建了美美与共的特色。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但是我们进入到博物馆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博物馆的建筑。”陈履生介绍,博物馆的建筑千姿百态有大有小,但是无论它在城市的哪个角落,它的建筑之美都给这座博物馆增添了特别的内容。位于日本的美秀博物馆是贝聿铭先生所设计,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样一种审美的角度来建构的一个现代的桃花源,这个现代的桃花源是与博物馆关联的,它不是和其他的公共场所的关系问题,因此和博物馆的关联,建造一个新的桃花源,这正是博物馆与我们今天的关系。
 
陈履生去过世界上数百家博物馆,虽然很难一眼看到每一个馆的藏品,但他始终强调:无论任何博物馆,收藏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座博物馆它不是建筑,博物馆首先要有藏品。收藏的多少决定了博物馆的规模,是博物馆实力的展现。“一座藏品没有价值的博物馆,它不可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
 
“在一个实体建筑的博物馆中,每一件文物与艺术品都关乎着历史与艺术。这里是文物和艺术品的家,这里是供人们瞻仰和欣赏的殿堂,文物和艺术品因博物馆才有了特别的尊严和尊崇。”陈履生说,这里的典藏是一个长时间累积的过程,有的是几代人,有的是上百年,其中每一件藏品都有与之相关的历史,也有一段入藏的故事。这里不断变换的展览,因为主题和展品的不同,所焕发的新的气息吸引了人们不断地走近它,而这里也成为几代人的记忆所在。人们会因为过往而连接到具体的展览和展品,人们会因为所见而成为记忆中永久的迷恋,人们会因为所见而成为终身探求的目标,或成为终身的喜好。
 
因此,陈履生认为,博物馆因展览而鲜活,因传承而长久。“展览是博物馆综合实力的呈现方式,是流动的血脉,是精气神的集中体现。”陈履生介绍,展览的学术内涵、主题的学术含量、展览设计的水平、布展的能力、媒体和文宣推广的协力、文创产品的开发、公共教育的开展,表现为一个整体的关系。比如,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V&A)博物馆的“歌剧:激情,权力与政治”展,不同于许多主流艺术展,并不是用具体的艺术作品来构成的一定主题的展览,而是通过展览让人们学习、认识和回味歌剧的历史和魅力。
 
依托于博物馆各项业务职能,与藏品、展览等发生关联,并由此延伸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陈履生强调,博物馆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是,在教育方面有着特别的作用,是不是学校的学校、不是课堂的课堂。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是多元的、流动的、开放的,不受年龄、学籍、学历的限制,可以说博物馆的教育是学历教育的补充。
 
当下,博物馆已经不再是单纯陈列和展览的场所,博物馆的休闲功能正成为城市中新的热点,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
 
“去博物馆可以是看展览,可以是学习历史,可以是欣赏艺术。可以不为上面所说的所有,而去为了休闲的消费,消费在博物馆的时光,享受那里的空间和氛围;品尝那里的美食与饮品;可以一个人在那里发呆,也可以和朋友在那里约会;可以为历史和艺术,也可以为爱情和友情。”陈履生说,这里的公共空间所散发的文化气息,吸引着人们不断地走近它,哪怕是喝一杯咖啡,喝一杯茶,都会体会到特别的味道,这就是文化的滋味。所以,来这里约会,来这里分享,来这里感悟。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而这里曾经所见到的许多文物和艺术品,还是独处在那里。它们也在见证社会的变化和人来人往。
 
以休闲为目的的任性的博物馆之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会以一种巨大的反差而得到一个安静的小憩,与历史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同处于一个屋檐下,正好像探寻博物馆奇妙夜一样,休闲的乐趣发生在博物馆,同样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一个世界最大的电影博物馆。这个电影博物馆每年的观众中,有三分之二不是来看展览的,是来喝咖啡的,来吃饭的。这就是博物馆独特的休闲功能,这是培养公众对于博物馆形成独特的文化依赖的重要一环。
 
陈履生还指出,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中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在公众与博物馆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博物馆把公众视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要构成。因为一座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就只是收藏品的库房。呈现什么样的展览给公众、怎样为公众服务,用什么方式吸引公众走进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是全世界博物馆的重要考量。
 
原定于晚上9:30结束的讲座,持续到近十点,在现场听众不舍的目光与意犹未尽的眼神中落幕。“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是一个盒子,里面装着时光和美好。”李历松表示,自己从事博物馆事业28年,这是最精彩的一堂课。跟着陈老师的脚步走遍世界,看遍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瞬间打开了视野,读懂和感受到博物馆的美。
 
在随后举行的《博物馆之美》书籍签售分享活动上,东莞博物馆爱好者们在东莞文联二楼礼堂排起了长龙,队伍中许多年轻人更是充满期待。陈履生在每本书的扉页,认认真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并与东莞博物馆爱好者交流分享,希望他们徜徉在博物馆中,在博物馆中触摸世界,感受美好。
 
“这就叫群众基础,这就是东莞发展博物馆事业、建设‘博物馆之城’最大的底气。相信东莞博物馆事业大有希望,必将大有前途!”看到东莞市民对博物馆的热情,李历松感动不已,为自己两年前决定从长沙来东莞的选择感到庆幸,“来东莞来对了!”李历松表示,将努力把博物馆建设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滋养公众心灵的精神文化家园。
 
专访
 
记者:东莞拥有博物馆53家,被称为“博物馆之城”。请谈谈对东莞博物馆事业的认识?
 
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很早就引起我的关注,我也多次来东莞交流、考察,从全国范围看,东莞这样一个县级大小的城市拥有超过50家博物馆,既有国有,也有私营,规模也是有大有小,在这样一个综合的博物馆业态中,博物馆数量持续增加,说明从市到镇街对博物馆的重视。
 
纵观近几十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很多城市显现出一派生机,东莞是其中之一。可以说,东莞博物馆事业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路径,可以管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问题实际上是“麻雀”,通过东莞博物馆事业个案的解剖、研究,认识到东莞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重要意义,以及东莞博物馆在周边和全国的影响力。
 
记者:对比先进地区的博物馆事业,东莞的博物馆事业呈现出怎样的特色?
 
陈履生:客观来讲,东莞博物馆虽有丰富的历史文物,但与国内众多著名博物馆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实际上在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资源限制的。比如,山东青州博物馆受益于北朝佛寺、佛像成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文化遗址)、湖南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都是由资源决定的。试想,如果没有挖出这些资源,少了这样的重量级藏品,或许就不能支撑起这些博物馆的地位。
 
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依靠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的实力,以及公众对博物馆的超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资源的局限性。不过,这种局限性并没有完全弥补,影响无法消除。
 
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一夜之间发现一个墓葬,出土世所罕见的文物,一定可以一夜成名。博物馆的展品决定博物馆的水平、地位和影响力,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当然,在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均依附于展品,否则就什么都不是。卢浮宫没有《蒙娜丽莎》,没有断臂的维纳斯,没有那数以百万计的藏品,那么它难以成全卢浮宫的精彩。
 
从中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博物馆以何为大?以展品为大!所以,我们看到在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中,非常艰苦,非常努力,克服了展品关键因素的制约,寻找东莞地域文化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东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灵魂。
 
记者:今年东莞提出以“文化强市”赋能高质量发展,正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东莞建设“博物馆之城”有何优势?
 
陈履生:东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让博物馆赋能城市文化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之源。
 
透过这些现象,东莞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是前面提到了的东莞各级政府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比如石龙镇举重博物馆的建设,我就多次与东莞和石龙相关领导交流,从中感受到东莞市镇的高度重视,这将有力助推博物馆事业发展。
 
另一方面是市民对博物馆的热情很高,虽然热情可能掩盖对专业的追求,但要保护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因为,公众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公众去的博物馆,展览策划得再好,展品布置得再精,艺术研究得再深,也只是“孤芳自赏”和“自娱自乐”。
 
记者:对东莞建设“博物馆之城”,有何建议?有何期待?
 
陈履生:从经济体量和城市影响力看,东莞都比青州大,可以轻而易举建一座比青州博物馆更大、更豪华的博物馆,但东莞不能这样做,要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展什么?”“有人看吗?”等问题,实际上还是瓶颈问题,因此东莞博物馆建设不能走“大”的路线,而是要在集群的发展方向中聚焦特色,进行丰富的历史呈现和深刻的未来思考。
 
比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瓦萨(VASA)沉船博物馆是众多博物馆中一座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专为展览一艘从海底打捞上来的17世纪的沉船“瓦萨号”。虽然国内也有类似博物馆,但与其相比,就不能等量齐观了,这就是对博物馆的认知问题。
 
因此,东莞在建设博物馆集群、发展博物馆事业时,要以国际化视野来统筹博物馆事业发展,将国际化视野引入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找到标杆、向标杆学习,最完美的是追求卓越、创立标准、成为标杆。
 
总而言之,我希望东莞的博物馆能够显示出独特的存在,这种独特性,或是通过比较而出现,或是自身而确立,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记者:今年3月,东莞本地21家博物馆成立东莞博物馆联盟。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博物馆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博物馆事业日益繁荣的背后,凸显出各馆之间日益剧增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规避同质化、低质化、空心化发展?
 
陈履生:实际上,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很多博物馆都在探索中发展。虽然东莞的博物馆无论在数量、类别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但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一样,都面临着博物馆的发展问题,这是国内各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
 
目前,很多城市的博物馆出现了“重数量,轻品质”问题。一说就是“我们有多几十家、上百家博物馆”,但是认真分析一下又能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博物馆呢!我一直在强调,数量和规模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除了“大”之外,请说说你的藏品有哪些!
 
这要求我们要用正确的博物馆价值观来看待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重新认识”的问题。我曾经也说过:“我们能看到不足,总比一味地说好要好。看到不足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一味说好就是‘捧杀’。”
 
所以,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国家的博物馆发展水平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游。比如,国内的省级博物馆大致类似,各个省级博物馆的藏品,除了因地域和文化差异导致出土文物的区别外,其他如管理方式、财政支出、人员管理等方式几乎完全一样。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同质化严重限制了博物馆事业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能解决制约博物馆发展的瓶颈问题,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处于上游国家的博物馆发展水平。
 
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落后,也源于我国110多年的博物馆发展历史,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0多年的博物馆发展历史。不过,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速度要比发达国家快很多,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的成就,实际上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近30年才取得的,这是十分不易的,也是值得自豪的。(来源:东莞+ )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