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网贷平台发展相对规范

理财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06-03 13:56:37
  国外网贷平台发展相对规范
 
  国外不少国家也存在P2P网贷平台,虽然都是近年才兴起,但是却发展得相对规范,其中经验值得国内业界深思。
 
  南非:缩紧放贷标准避免教训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川石发自约翰内斯堡南非最早的P2P网贷服务商Rainfin去年12月宣布,2015年将在其平台上投入超过10亿兰特(约合5.1408亿元人民币)资金,同时丰富借款形式,使得更多需要信用贷款的中小型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借款。
 
  Rainfin宣布这一重大决定之时,曾经的非洲经济增长极、金砖国家南非已经陷入经济增长2%低位、失业率久居25%的高位并日益高企的窘境。当地舆论认为,Rainfin这一举动,将使南非包括创业型企业在内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大量被大银行拒之门外的企业得到发展,对低位徘徊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率将双双起到缓解作用。
 
  这个举动,只是P2P这种形式在南非诞生两年多来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2年8月,由南非四大银行之一Absa作为最大股东的社交借贷平台Rainfin成立,并在首月就批准了超过54万兰特的贷款申请。
 
  作为独立借款人,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信用审查后,可向Rainfin申请1000~75000兰特不等的贷款数额,并将最长获得一年的还款期。而作为个人投资者,可向该平台投资100~50万兰特不等的数额用于贷款发放。
 
  2014年,始于德国的Lendico和始于英国的Wonga相继进入南非市场,形成了如今南非社交借贷领域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Rainfin的平台上,信用测评评分越高的借款人会获得更低的利息,而对贷款人来说,Rainfin允许他们设定比传统银行储蓄更高的收益目标,每名贷款人的利率在平台上都是公开的,供借款人自行参考选择。
 
  此外,该平台还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分,向不同贷款者进行牵线,并协助贷款人在合理范围内制定利益最大化的利率;Rainfin会为借款人进行担保。
 
  作为回报,Rainfin将向贷款和借款双方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根据平台在贷款执行中发挥的作用,佣金的比例约为1%~3%。
 
  经过短短两年多的发展,根据Rainfin公布的数字,在个人贷款领域,每日通过平台发放的贷款已从最初的3~4笔,达到约20笔,超过40万兰特。
 
  催化着南非社交借贷逐渐兴旺的因素,还包括传统银行业在个人借贷领域的衰落。2014年8月,曾经显赫一时、在无抵押贷款领域占据最高份额的南非非洲银行,一度走到了倒闭的边缘,幸而得到南非储备银行的出手挽救,但是仍然无法挽回该银行大量的贷款纷纷沦为坏账的现实。非洲银行的“惨剧”诚然给民间借贷平台带来更多的客户资源,但前车之鉴,各借贷平台也纷纷缩紧了各自的放贷标准。
 
  而就在非洲银行被救市的一个月前,南非国家信贷管理局对P2P领域的后起之秀Wonga提出警告,称其放贷标准不够严格,对借款者缺少必要的收入审查等项目。Wonga则回应将按照管理局的标准解决问题。
 
  伴随着贷款需求的增加,Rainfin称其正致力于吸引资产管理公司等大型机构类投资者加入平台,扮演贷款人的角色。去年3月,南非巴克莱银行收购了Rainfin49%的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一方面,Rainfin平台上的资金来源获得充足的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借款人信用资质的审核因为银行的介入而在无形中变得更为严苛。
 
  巴克莱总裁斯蒂芬·范·科勒表示,传统投资银行和新兴网贷平台的合作将会碰撞出新的火花,通过平台,银行可以扮演借款人和贷款人的双重角色,“这将对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
 
  美国:网贷债券化提高行业规范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青帝发自芝加哥每个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会了解,美国熟人间少见借钱。
 
  首先,美国人对“经济责任”的定义为:每个成年人都需要自己计划收支平衡,不能让别人来承担你的经济风险。某种程度上,美国人把向熟人借钱视为承认自己不能掌控经济,因此宁愿向银行借款也不愿向熟人借。其次,美国成年人普遍都有信用卡,可以借支现金。此外,还有其他途径借钱,避免因向熟人借贷而引起尴尬。不过,银行、信用卡、甚至短期高利贷毕竟利率太高。互联网流行后,美国出现了新的依赖网络的借贷方式:P2P。
 
  早期美国的P2P网贷平台依靠社交网络实现熟人间借款,原则就是人们碍于脸面,更易还款。2006年2月,让陌生人之间可以借款的平台Prosper开张,之后又出现了Lending Club。如今这两个网站仍然是美国最大的P2P网贷平台。
 
  美国P2P网贷平台最初对贷款人没有太多限制,因此赖账者不少。而且贷款期要求至少三年,放贷人认为期限太长,不如股票市场那样灵活,因此多有保留。很快P2P网贷平台就发现,他们可以和传统的金融机构那样使用信用分数作为衡量贷款人的标准。美国凡是有借贷历史的人都有信用分数,许多金融机构都可以查阅,简单、直接、准确率和透明度高。
 
  2008年,美国证券交易所要求P2P网贷平台将他们的贷款债券化,达到交易的灵活性。在这一过程中,贷款转成证券的复杂登记过程迫使一些小公司完全退出市场。债券化后,美国贷款过程更加安全透明:投资人和贷款人在使用这些平台前都需要登记,投资人可以了解每项贷款申请的细节后再决定是否贷款,同时又并不涉及贷款人隐私。
 
  如今,美国的P2P发展被业界视为典范,一是其证券化模式;二是成长过程中,监管机构重视并及早介入,为行业立下规范。正因为这两点,美国P2P借贷行业保持很高的活跃度却没有出现乱象丛生的状况。
 
  以Lending Club为例,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网贷平台,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查非常严格,信用分数必须大于660分,且债务收入比不高于35%,信用记录时长大于36个月,过去6个月信用核查次数不能超过6次。Lending Club在注册后需要每年向证监会进行报告,每年在网站上都有年报,方便人们对其监督。
 
  P2P网贷平台的贷款利率在5.6%~35.8%之间,跟随贷款期和贷款人信用浮动,比美国满大街的短期贷款公司便宜很多,相对信用卡动辄超过10%的贷款利率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即使是信用分数较低的高风险贷款人,他们的赖账率也只是在1.5%~10%之间。尤其金融危机后,银行收紧贷款,许多人都转向P2P网贷平台寻求短期贷款。
 
  即使手里没有大量现金,在P2P网贷平台,投资人也可以参与投资,因为投资额可以少至25美元(1美元约合6.12元人民币)一笔。网络平台简单易用,不需要太多的金融知识。而且,投资人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投资,避免让银行“雁过拔毛”。从投资回报来说,Lending Club声称回报率在5.06%到8.74%之间,虽然并非高得出奇,更比不上股市的牛市,但是每个月都可获得稳定的还款,比存在银行里回报更大。
 
  随着P2P网贷平台的成熟,传统的金融机构和华尔街也显示出强大的兴趣,纷纷加入这些公司的董事会。P2P网贷平台对贷款人的信用要求也更加严格,贷款人如果无法从银行贷款,P2P网贷平台也会拒绝他们。因此一些金融分析家感叹,真正的个人之间的贷款已经日渐消亡,P2P网贷平台已经成了传统金融机构深挖贷款市场的高科技、高效率途径。
 
  澳大利亚:传统金融监管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匡林发自悉尼P2P行业在澳大利亚属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澳大利亚P2P产业在无担保个人贷款、信用卡欠款以及小型企业贷款方面的累计需求巨大,澳大利亚的几个P2P企业也因此将目光放在小型企业和个人借贷上。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的投资者也开始涉足这一产业,如默多克的新闻集团、Kerry Stokes和James Packer控股的公司,连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之一的西太银行也参与控制了SocietyOne的一部分,因此,SocietyOne成为第一家取得大型银行直接出资的网贷企业。
 
  目前澳大利亚主要两大P2P企业是SocietyOne和RateSetter,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市场参与者,如MoneyPlace、Marketland和ThinCats等。澳大利亚其他银行也在密切关注着P2P网贷,几家银行据悉正在考虑同这些小的竞争对手合作。
 
  有人将P2P网贷比喻为金融领域的沃尔玛,给客户提供更优惠的价格,因为它没有银行网点那样的分支机构,节省了运营成本。P2P贷款方允许人们绕过银行直接经由网上平台直接向投资者借款。他们能够给借贷者提供更低的利率,给投资者提供更高的回报,因为P2P网贷方式能避免银行产生的许多成本。
 
  不过,有人认为P2P贷款方式会对传统银行业构成破坏性的威胁。低利率虽然使P2P平台深具吸引力,但当经济衰退时,银行要应对高违约率的出现,这样的考验P2P产业还未经历过,所以它们将作何表现也无从而知。
 
  专家说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监管在全世界都面临挑战。国际上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务信息化的产物,重在渠道的升级,而非产品与内涵的创新,因此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从功能看仍脱离不了支付、金融产品销售、融资、投资的范畴。
 
  既然作为金融业务,那么就理应接受监管。由于澳大利亚是一个成熟市场,对各类金融业务的监管体制较为健全和完善,体系内各种法律法规之间互相配合协调,能大体涵盖接纳互联网金融新形式,不存在明显的监管空白。因此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是,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有监管框架,不改变基本的监管原则。
 
  业界人士说,对P2P网贷来说,澳大利亚市场是理想的目标市场,因为人们希望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回报,而借款人有信用度,加之澳大利亚金融体系的分解条件成熟,所以稳步发展。(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