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光作品频频获奖 入选陶艺专业教材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08-24 08:30:04

  杨晓光作品频频获奖 入选陶艺专业教材
 
  杨晓光出生在陕西华阴县农村一个贫困家庭,读初中时,因为向往工人可以每月拿工资,便报考了陶瓷厂,成为一名工人。他痴心陶艺,于工作之余苦学技艺,逐渐在陶艺界崭露头角,作品不仅频频获奖,还入选陶艺专业教材。
 
  2007年,他应唯美陶瓷之邀南下东莞,将自己精湛的陶艺与公司产品瓷砖完美结合,创出独具特色的墨刻技艺,以刀为笔,把传统的水墨画以及宫廷画等刻在瓷砖上,为企业创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今年5月,他荣获“广东省陶艺大师”称号。
 
  从普通工人自学成为陶艺名家
 
  1966年,杨晓光出生于陕西华阴县一个贫困家庭。其父杨君正是一名陶瓷厂的工人,也是国画大师何海霞的入室弟子。杨君正一心研习书画,作品大都用于交流和赠送,没挣到啥钱,一家人便靠着他微薄的工资过活。初中读完,杨晓光便辍学回家了。
 
  不久,父亲所在的这家西北最大的国营陶瓷厂招工。在那个年代,当工人是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成为工人便意味着可以从此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当时,与杨晓光年龄相仿的伙伴们都去报名考试了,杨晓光也报名了。“那时考工人比现在考大学还难,录取率极低。”杨晓光说。凭着扎实的文化课基础,他最终顺利通过考试,如愿成了陶瓷厂的一名工人。
 
  杨晓光被分配到研发部,跟着熟练的工人做些辅助性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陶艺,那些精美的陶瓷作品让他眼界大开。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对陶瓷作品上那些书画作品有着很深的理解,暗下决心:有一天我要做出更好的陶瓷艺术品。
 
  “家里蚊子都吸饱了墨汁”
 
  “那时候真的很苦,虽说成了工人,但是工资很低,连练习书画的宣纸都不敢买,更不要说去专业培训班学习了……”杨晓光告诉记者,当时家里的房间只有30多平方米,但为了鼓励他学习,专门为他开辟了一间屋子作画室。他捡来陶艺厂废弃的包装纸,碾平铺好,每晚挑灯练习。
 
  夏日炎热,最难熬的是被蚊虫叮咬,杨晓光笑着说:“我们家的蚊子都是吸饱了墨汁的,拍死一只蚊子,就是一个墨点。当时没什么条件,只能这样练习,但也乐在其中,不觉得枯燥乏味。”
 
  “我父亲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家长,也比较严厉,在书画方面从来都是说我的画哪里不好……”杨晓光回忆父亲对自己的教诲时颇为感慨。这更加坚定了他学习的信心,父亲收藏的书画理论书籍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与别人读书不同,他读每一本书,都是先看前言和评论,仔细揣摩评论者对作品的见解,然后带着这种审视的角度再去观摩作品。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艺术基因,他把每一幅名家书画作品的每一笔都解剖得很细。“都印在心里了,这样学起来很快,就像大师在身边指导一样。”杨晓光说,“我父亲是何海霞的弟子,而何海霞是张大千大师的弟子,这样算起来,我的书画渊源是张大千大师。”他初学父亲的老师何海霞的作品,继而临摹张大千的作品。
 
  那时有一件事让杨晓光至今难忘。当时,厂里缺少一名绘画的人,到处去招聘。那时杨晓光已经能独立完成在陶瓷上绘画,并且得到过很多名家的肯定。“可是那时没有关系,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他说,他那时很想成为绘画师,成为绘画师也意味着工资能高点。
 
  20世纪80年代,亏损严重的国营陶瓷厂关门了,杨晓光和工人们一起离开了工作十年的工厂。回到家里,杨晓光一筹莫展:“工厂倒闭,也就是没饭吃了,除了书画、陶艺,我又不会别的,能干什么呢?”杨晓光说,那时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
 
  陶艺村里大显身手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朋友推荐去陕西陶艺村创作一幅巨幅青花陶瓷作品。在陶艺村,他精湛的青花绘画技艺让在场的人很惊讶。“我那时画青花相当熟练,只要看一眼样画,把巨幅纸张铺好,就可以一气呵成。”杨晓光说。很自然地,他成了当时的主创。
 
  凭着精湛的技艺,在中外陶艺专家云集的陶艺村,杨晓光逐渐站稳了脚跟。一家陶艺私企聘请他当技术骨干,当时每月500元的工资让他非常高兴。
 
  因为并非科班出身,杨晓光便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在陶艺村,经常有美院雕塑系、环艺系以及建筑学院设计系的教授等来此驻村,他经常与他们待在一起,向他们请教。勤奋好学的杨晓光曾被美院的教授评价为:“没有进过一天大学,但悟性很高,作品灵动有生命力。”
 
  杨晓光不拘泥于传统陶艺,对国际陶艺大家的创作也有颇多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和陶艺语言,渐渐迎来艺术上的丰收,其陶艺作品“秦腔票友”、“回娘家”等陆续在陶艺村国际展馆展出并获奖。有一次,杨晓光和同事去汕头出差,同事花200多元买了一本专业陶艺书籍,打开一看,里面收录了杨晓光的很多作品,而杨晓光自己都不知道。
 
  “名气大了点后,我的工资也涨了,从500元涨到800元了。”杨晓光笑道。
 
  他为地铁站设计了背景墙
 
  2007年,杨晓光所在的陶艺村与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唯美陶瓷”)合办一个陶艺作品展,杨晓光工作的企业拿了他的作品去参展,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作品,活动结束后,黄建平力邀杨晓光加入唯美陶瓷。
 
  杨晓光说当时既高兴又忐忑,他知道这家企业的平台很大,但从待了8年的陶艺村辞职,还是有点舍不得,毕竟已在这里打出一片天地。权衡再三,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最终选择了南下东莞。
 
  在唯美陶瓷,他很快进入创作状态,相继推出“村长系列”、“陕西八大怪”等作品,这些陶艺作品连获大奖,他反而有些失落。
 
  为何失落?杨晓光说,从企业层面而言,公司的主打产品是瓷砖,如何将自己的技艺与公司的产品结合起来,这是他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公司原有的瓷砖雕刻起源于篆刻,更适合表现书法和一些图案式的画面,杨晓光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尝试着在瓷砖上刻出了水墨画、版画等,2009年,墨刻技艺从他手中诞生。
 
  简单地说,墨刻技艺就是将纸上作画变为瓷砖上作画,用刀具在瓷砖的坯体上刻出画作。
 
  成为“广东省陶艺大师”
 
  2015年,他又在原有的墨刻技艺上探索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从单一的墨刻画转向华丽、精致的宫廷画雕刻。杨晓光说,他的宫廷画雕刻在技法上没有走浮雕的传统路子,而是运用减法的理念,用瓷砖的凹面展示立体的视觉效果。在色彩与材质的结合上,杨晓光大胆采用漆器的着色工艺,体现出他对色彩与材质的极高的把控能力。
 
  不断的创新令杨晓光的创作技法变幻莫测,其作品也在社会和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他创作的“九鲤图”、“岭南春晓”、“松山湖之晨”等多次被东莞市政府作为外事礼品赠送给外宾,他的墨刻技艺瓷砖也走入千家万户,被用于电视背景墙、壁画等,华南理工大学、深圳机场贵宾厅及高埗镇政府广场等地都能看到他所创作或设计的巨型瓷砖壁画。
 
  在设计虎门地铁站的背景墙时,他几易其稿。“提到虎门,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可是当我拟好初稿后,总觉得不太理想,还不能完全代表如今生机勃勃的虎门。后来又想到虎门大桥,但也觉得在表现主题方面有所欠缺。”杨晓光说,最后,“虎门服装”这一元素让他眼前一亮,于是,在虎门地铁站的这幅面积约20平方米的、名为《霓裳虎门》的背景墙中,整幅画面运用瓷砖仿制成服装材料如皮革、布料、纽扣等,用极富肌理感的皮纹砖、布纹砖等巧妙地表现出摩登女郎在一扇扇敞开的大门间穿梭往来的画面,流光溢彩间传递出虎门时装之城的概念,甫一亮相便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如今,杨晓光已经是唯美陶瓷博物馆的副馆长,还成立了“杨晓光艺术工作室”。今年5月27日,杨晓光获得“广东省陶艺大师”称号,这位50岁的匠人又攀上了艺术创作之路的又一座高峰。
 
  “技法可以复制,但思想是不可复制的,在工作室,我教给他们看清事物本质的方法。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的工匠。”(记者 卢政)(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