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98%高层建筑具备抗御地震烈度Ⅶ度能力

万象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6-10-28 08:38:30
  东莞98%高层建筑具备抗御地震烈度Ⅶ度能力
 
  昨日,市专项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东莞首部针对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的抗震防灾规划。该部规划披露,规划区内建筑物抗震能力薄弱地区主要有56处,其中市中医院住院楼和东华医院住院楼在烈度为Ⅷ度的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发生结构性破坏。东莞近期规划新增52处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并将东城峰景高尔夫和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作为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上述规划所确定的范围具体包括莞城、东城、万江、南城街道和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要求,规划范围内万江和南城的西南片区(主要为万江的大汾村、新村、新谷涌村、简沙洲村、新和村、流涌尾村和南城的白马村、石鼓村、袁屋边村)应全部达到抵御地震烈度Ⅶ度的抗震设防要求,其余区域应全部达到抵御地震烈度Ⅵ度的抗震设防要求。
 
  也就是说,万江和南城的西南片区遭受地震烈度为Ⅶ度、其余区域遭受地震烈度为Ⅵ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基础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会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
 
  当万江和南城的西南片区遭受地震烈度为Ⅷ度、其余区域遭受地震烈度为Ⅶ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重要建筑和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同时,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可有效维持运转,人员可有效疏散,城市防灾救灾基本功能正常或可快速恢复。
 
  学校、医院、车站、体育场馆、大型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则按高于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抗震设防烈度Ι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记者了解到,市相关部门对东莞城市重要建筑的抗震性能做出了评估。结果显示,98.59%的建筑面积达到了抗御地震烈度Ⅶ度的能力,58.51%达到了抗御地震烈度Ⅷ度的能力。
 
  其中高层建筑98.97%达到了抗御地震烈度Ⅶ度的能力,62.54%达到了抗御地震烈度Ⅷ度的能力;中小学校的教室、食堂基本达到了抗御地震烈度Ⅶ度的能力;主要卫生医疗机构达到了抗御地震烈度Ⅶ度的能力,市中医院住院楼和东华医院住院楼在烈度为Ⅷ度的地震作用下可能发生结构性破坏。
 
  市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踏勘了解到,规划区内建筑物抗震能力薄弱地区主要有56处,其中东城18处、莞城13处、南城12处、万江13处,总共占地面积约7.54平方公里。
 
  在遭遇烈度为Ⅷ度的地震时,道路破坏主要集中在沿东江、运河水系分布的路段,应加强对这些道路的监控及养护。对在Ⅷ度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中等破坏的沿江东路、滨江路、沿江西路等路段,不应作为应急救护通道。
 
  在遭遇地震烈度Ⅵ度的情况下,东莞有8座桥梁可能受到轻微破坏。相关部门指出,虽然这些桥梁只是属于一般性桥梁或人行天桥,但其抗震能力同样不应被忽视,因此建议交通部门对这些桥梁加强日常监管及维护,必要时列入近期加固改造的范畴。这8座桥梁分别是宏远小桥1、宏远小桥2、博厦桥右桥、金泰大桥、莞太大道人行天桥1、东正路人行天桥、东城中路人行通道、育兴路人行通道。
 
  此外,在人口密度比较高的中心城区,特别是莞城街道及部分东城街道,其路段街道狭窄,通行高峰时,车流混杂,人来人往,容易发生阻塞。这些地区部分路段建筑物十分密集,且抗震能力较差,在遭遇Ⅵ度地震作用时即可能发生中等以上破坏,影响道路的抗震疏散能力,不利于震后人员的疏散避险及震后应急救援的开展。市相关部门建议在“三旧”改造中,优先对这些区域进行拆迁改造。
 
  根据该部规划,近期东莞将规模较大、可符合利用、资源丰富、地处各行政区域中心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用地规划为中心避震疏散场所用地,共确定中心避震疏散场所两处,总面积约为106万平方米,包括东城峰景高尔夫和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
 
  固定避震疏散场所是供避震疏散人员较长时间避震和进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场所,通常选择面积较大、开阔的公园、广场、体育场地(馆)、停车场或大型人防工程等。据介绍,经规划落实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用地45处,面积约163万平方米。本次规划透露,东莞还将在松山湖新增10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用地。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主要供避震疏散人员临时或就近避震疏散,属于过渡性场所,主要为公园绿地、中心广场等。本次规划按照服务半径和各区规模配置,增加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用地共52处,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其中,松山湖增加26处,万江因存在较大缺口,也将增加26处。
 
  结合避震疏散场所布局规划和服务半径需求,东莞近期将重点建设9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其中万江1处,为上甲体育公园;南城1处,为元美公园;东城4处,为山水泉公园等;松山湖3处,为百花洲公园等。
 
  据相关部门透露,东莞市中心城区及松山湖开发区外延150公里区域内存在发生中强地震构造背景。规划区内主要存在5条断裂,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向的南坑-虎门断裂、大朗-三和断裂、石龙-厚街断裂、北西向的温塘-观澜断裂、黄旗山断裂。
 
  不过,这些断裂都相对比较稳定。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用“度”来表示。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震级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是表示地震大小的度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的破坏程度,则各地不同,但震中烈度只有一个。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高。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的地方烈度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震中地区受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烈度值称为震中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造成的破坏逐渐减轻)。烈度的大小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岩性质等因素有关。
 
  主城区抗震性能 薄弱的建筑群
 
  梨川路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运河东路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堑头商业街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北正路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北隅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博厦三甲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罗沙村老旧建筑群
 
  胜和村老旧建筑群
 
  涡岭商业街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金曲公路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莞樟路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银丰路附近的老旧建筑群
 
  环城南附近的老旧建筑(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