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街小巷隐藏着许多手艺人

民俗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8-10-30 09:13:57
  东莞大街小巷隐藏着许多手艺人
 
  在东莞的大街小巷里,隐藏着许多手艺人的身影。他们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或许默默无闻,却在自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他们的作品并非都是高雅艺术,却同样有其价值;他们并不自诩手艺人,却十年如一日地“守”着一门技艺,自成一番天地。近期媒体发布的不少文章介绍了这些低调的手艺人,一起来认识他们。
 
  木板变身艺术品
 
  用玻璃做画布,在上面绘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斓、活灵活现的图画,在机械化工业时代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全手工的玻璃彩绘,却要经验丰富的师傅花费数十天的时间。
 
  在大朗,有一群工艺师就致力于这种彩绘工艺的制作。拥有20年丰富经验的彩绘师娟姐介绍,制作一幅全手工彩绘玻璃,需先由设计师设计好图案,经过深化成为图纸,然后根据图纸由彩绘师进行勾画和上色,再经数日干燥,一幅成品才完成,整个流程大约需要25天的时间。不同的光线透过玻璃的折射,让精美的图案焕发勃勃生机,也折射出工艺师们对美的追求。
 
  如果说在玻璃上作画不算鲜见,那用烙铁在木板上熨出烙痕的烙画可曾见过?“厚街发布”关注到该镇一名美术老师贺忠仁,在他的工作室里,烙画作品内容多样,人物、山水、动物不一而足。拿起烙铁在木板上轻轻勾勒,一片活灵活现的树叶就跃然板上,一块普通的木板瞬间华丽变身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贺忠仁看来,烙画跟国画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要用到点、染、擦等手法。而两者突出画面立体感的形式却各有不同:前者控制烙铁的温度,后面控制笔墨的浓度。如今,贺忠仁坚持每个星期创作四五幅烙画作品,除了木板之外,他还尝试在葫芦、皮革甚至宣纸上创作。
 
  一眼能知牛轻重
 
  东莞横沥牛行,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四大牛行之一。每天,从全国各地来的牛商,来这里买卖牛只。交易中,为保证买卖双方公平,“牛经纪”应运而生。一名优秀的“牛经纪”能看出一头牛的重量以及出肉量,同时依据市场情况给出合理的价格,促成交易。
 
  在“文明横沥”的镜头下,九旬“牛经纪”张扬锦见证了横沥“百年牛墟”的发展变迁。今年已92岁的张扬锦,13岁时入行,相牛70余载,能一眼看出牛的年龄、品种、肉质和重量,目测牛的实际重量误差不超过0.75公斤。
 
  在多年的相牛过程中,张扬锦坚持以信为本,从不为多赚佣金而弄虚作假,从不把病牛、劣牛介绍给顾客,因诚实守信深得买卖双方信任,成为横沥牛墟最红“牛经纪”。从业70多年,他从没收到一宗投诉,曾获广东诚实守信模范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是横沥牛墟的名片。
 
  传统手艺流传至今
 
  有些手艺伴随传统节日流传至今。比如企石镇上洞村就有一个古老习俗,每年中秋佳节,都会舞“草龙”欢庆,相传至今已有370多年。如今每年的“草龙”制作都是集中在村里的“六房厅”地堂上进行,由村里的两名老人负责编扎。草龙编扎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手工艺,用干稻草、竹片等扎制,长约20米,分龙头、龙身、龙尾编制而成。
 
  草龙中间一般有一条绳,大概20米长;最关键的是龙头,龙头包括须、舌、眼、还有龙角;做得好看的,舞起来就生动些。稻草代表丰收,有丰收才有稻草,所以用稻草编织,就代表是丰收年。如今,中秋之夜“舞草龙”祈福已经成了上洞村的品牌传统文化习俗,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人过来观看,热闹非凡。
 
  在“动感企石”的文章里,传统手艺可不只编扎草龙这一项。每年重阳节,传统小吃“红团”“松糕”都是祭祖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而企石镇的村民依然保留着手工制作传统应节小食祭祀的习俗,用百年工具制作这些传统小吃。(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