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辉:常平将构筑开放型交通体系对接深惠

镇区   来源:莞讯网  责任编辑:百花残  2015-10-20 08:57:46
黄庆辉接受记者采访
 
  黄庆辉:常平将构筑开放型交通体系对接深惠
 
  新一轮城市总规草案提出建设“一中心四组团”格局,常平所处的东北组团被定位为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其重点是发挥银瓶新区(粤海产业园)、常平镇“一区一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常平镇和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作为中心辐射带动东北组团发展,进而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
 
  近日,常平镇委书记黄庆辉接受独家采访,畅谈常平镇在新城市格局中的发展定位。黄庆辉表示,常平将构筑开放型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成对接港深产业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活力宜居的东北组团中心”。
 
  A
 
  创新驱动成常平发展新动力
 
  记者:2011年来,常平党代会报告对城市定位提了什么目标?最近5年的GDP总量、增速、固投、出口、消费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有哪些重大变化?
 
  黄庆辉:近年来,常平镇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找出了“活力减退、宜居度不高”等制约常平加快发展的瓶颈问题。镇委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打造活力宜居组团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产业升级与产业多样化、城市升级与管理精细化的“两升级两化”工作思路。
 
  在上述目标、思路的引导下,常平近年来的发展势头较为强劲。今年上半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24亿元,同比增长7.6%。1-8月,全镇规上工业增加值66.02亿元,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37.14亿元,增长7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亿元,增长14.3%。从经济结构看,常平镇经济增长的根植性显著增强。1-8月,内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外资企业高67.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0.3%;民营经济登记注册户数同比增长11%。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以来,常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得发展先机,推动常平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实现转换。围绕打造东莞东部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常平镇先后与无锡中欧技术转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和服务体系达成合作意向;并与一批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共建现代物流协同创新平台和半导体照明协同创新平台。
 
  截至今年8月,常平镇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0个,更新设备914台,完成投资2.23亿元,减少用工2877人,提高劳动生产率64%。并举办了首届“科技之春”音乐会、两岸四地智能机器人大赛等,科技发展氛围日渐浓厚。常平科技园发展模式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肯定。备受外界关注的五大专业市场也渐具规模,并被授予“中国粮油物流重镇”的称号。
 
  B
 
  全力打造“活力宜居东北组团中心”
 
  记者:对于《总规》中,东北组团的定位,常平镇有何设想?未来如何定位自己在“东北组团中心”中的位置?
 
  黄庆辉:作为较早发展的镇街之一,常平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80%。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常平镇的城市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过分追求城市的快速发展,忽视城市的规划控制和对规划的执行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混杂,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追求数量,不重视质量。在镇村组多轮驱动下,“村村点火、组组冒烟”,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只有克服了这些问题,常平才可能成为东北组团中心,才能完成东莞市对我们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基于此,常平镇更加明确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方向,重点做好“活力”和“宜居”这两篇文章。
 
  我们首先是大力推动产业升级。除了打造东莞东部创新中心之外,常平镇还将推动五个集聚区的建设:即珠宝文化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塑胶产业集聚区,粮油贸易集聚区和汽贸产业集聚区。我们将着力推动产业多样化。探索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运动产业、体验式消费等经济发展新业态,激发消费潜能,将常平打造成休闲旅游之都、运动时尚之城。常平将通过挖掘整合祠堂古迹、特色美食、啤酒文化等旅游资源,通过启动板石风情村、中心风情街改造,桥梓村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绘制常平美食地图,提升常平镇消费品位,打造具有特色的休闲消费东北组团商贸圈,扩大常平消费辐射力。
 
  此外,依托常平镇智能装备“一中心三基地”等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我们正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体验馆、3D打印创新体验馆等,探索“科技体验+品牌宣传+产品展销”模式的体验式消费经济,实现常平镇重要产业的扩链发展。同时,引导酒店行业“异业”转型,加强酒店行业精细化管理,引导酒店通过异业合作的方式发展楼宇经济、养老产业、商务会展等功能。
 
  上述措施多管齐下,常平将全面提升组团中心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着力打造成为东莞东部医疗、教育、文化和消费中心。
 
  C
 
  存量盘活与空间利用双管齐下提升土地效益
 
  记者:城市总规对建设用地控制规模达到50%,常平镇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城市用地效能?
 
  黄庆辉:常平作为东莞发展较早的镇(街)之一,土地资源储备较少,倒逼我们在提升土地利用效能方面有更多作为空间。
 
  首先,我们采取政府主导与政策引导并用。通过深入挖潜盘活存量土地,为引进优质项目、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奠定基础。并紧紧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修订的机遇,协调镇村同步发展,通过整体规划,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联合开发,盘活闲置土地。
 
  常平还强化镇级统筹发展的主导作用,制定土地整合总体方案,鼓励各村(社区)以租赁、入股、征收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土地的统筹利用。对全镇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征收闲置费、政府收储、督促限期动工建设等方式促进开发利用。为了强化利益导向机制,常平出台激励政策,对各村改造旧厂房、整合闲置土地引进新项目和增资扩产的,将镇级税收分成全部或部分返还给村集体。
 
  我们采取存量盘活与空间利用齐抓的策略。在全面掌握全镇工业分布状况的前提下,重点整合闲置厂房、废旧厂房,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重点开展50亩以上连片农田的统筹工作,重点推进新城片区、环城路两旁建设用地及两个火车站广场范围内的土地统筹工作。
 
  此外,常平还着重加快新城建设与旧区改造并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土地单位面积产值等重要手段。我们重点抓好科技新城和旧区升级工程两个示范区的建设。
 
  科技新城是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的近2平方公里的新城片区,集聚孵化企业、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中心、提供开放服务的重点实验室和检测认定机构等高端创新要素,重点发展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企业总部等。目前,常平镇已与深圳一家企业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建设互联网创业综合体项目,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00亿。
 
  旧区升级工程则采取镇统筹和村组、企业自主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木棆工业区一体化改造进程,加强与上海高校联盟合作,建设东莞常平—上海高校科创中心,打造工业设计平台、现代物流平台、智能制造平台等公共服务载体。我们还将对接深港产学研基地,建设高新科技企业孵化器,承接深圳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梯度转移。
 
  D
 
  用生态建设“倒逼”常平经济转型
 
  记者:常平如何保证生态用地规模不因城市发展被侵蚀,如何将生态与城市融为一体?
 
  黄庆辉:环境是最大的资源,生态是永久的财富。常平镇将“宜居”作为常平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全镇生态用地面积基本接近市规划的城市增长边界,同时常平镇有25个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生态村覆盖率达80.6%,初步达到省级生态镇创建目标。
 
  为了更好地营造人居环境,推动生态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常平镇出台了《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修改(2014-2020)》,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土地利用原则,严格控制生态用地面积,对于生态功能保护区、禁止开发区实施强制性开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引导标准,土地资源配置提升项目建设门槛,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激励和服务作用,促进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生相融。
 
  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发展路径问题。当前,常平镇已经明确了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先导、优化、倒逼、保障等作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具体要做到“调、控、搬、关”:逐步实现“两高一低”企业全部退出常平。
 
  众所周知,污染整治是改善环境的最快捷手段。接下来,常平镇将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系统化开展治水、治污、治脏乱的专项行动。
 
  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常平一定会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城。
 
  E
 
  用互联网打造“智慧型政府”
 
  记者:常平所在组团,既有银瓶新区和石龙火车站的机遇,也面临发展后劲缺乏的窘境,如何利用好此次总规调整,发挥组团中心地位?
 
  黄庆辉:此次总规调整明确了以“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为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定位,旨在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措施,实现东莞由“世界工厂”到“家园城市”的转变。“家园城市”的概念与常平镇年初确立的打造活力宜居组团中心的工作部署内涵是相一致的,为我们更好更快发展指引了方向。
 
  借助全市总规调整的契机,常平镇将坚持提升设施基础与完善精细化管理并重,努力实现“三成熟”,辐射和带动东北组团一体化发展。
 
  接下来,常平将以法治、智慧、简政放权等为建设目标,努力打造政策系统、运转高效、服务智能的新型政府。全面实行政府法律顾问参与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把合法性审查作为政府决策的必经程序,建立健全社会公示、专家咨询、决策论证等一系列制度,提高决策质量。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大力推进“智慧常平”建设,推动“数据对接、资源共享”的大数据资源,建好“网上办事大厅”、行政服务大厅等,提高行政效能。
 
  常平还谋划把镇区建设管理作为提升城市成熟度的突破口,高标准配备公共资源,提升组团中心的辐射带动力,实现城市的空间分布和生产流通更加有序,提升城市“微管理”能力,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吸引更多人流、物流在常平集聚。
 
  发展成熟社区也是常平着力提升的方向。常平将抓住创新社会基层治理的契机,以城市社区的标准推进农村的改造和建设,实现农村到成熟社区的转变。(记者 方镇彬 段思午)(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