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项目——第三届东莞“小院士峰会”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育活动分组研讨选拔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顺利举行。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最终中学组和小学组各有16名选手脱颖而出,被认定为第三届小“院士”培养对象。
第三届东莞“小院士峰会”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全面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潜能,为培养未来科技精英搭建广阔舞台。该活动由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策划,得到了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全市多所学校的积极响应。
活动分中学组和小学组多批次进行,共有100名来自东莞市不同学校的青少年入围,其中小学组56名,中学组44名。选手们通过“自我展示”“选手互动”和“专家问辩”三个环节,全面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展现自我风采。
在“自我展示”环节,选手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展板、直观展示的实物以及动态解说的PPT演示,介绍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展现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中学组的选手们带来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创新作品,如东城中学庄宇恒同学的基于物联网的盲人智能拐杖,以及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邹佳颖同学的“利用对向气流发电和视觉检测实现高速路车祸预警系统”。小学组的比赛同样精彩,东莞市寮步镇香城小学王子骁同学的物联网水位监测预警系统和东莞外国语学校彭誉涛同学的电动车智能充电系统均展示了选手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选手互动”环节中,同批次选手之间就各自作品中的技术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如算法优化、材料选择、实现特定功能的关键步骤等。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选手们的视野,提升了作品质量,也为后续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专家问辩”环节,专家根据选手的作品进行提问,考察选手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对选手们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
专家团成员肖小亮、麦强、唐路胜对选手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小“院士”们十分优秀。他们特别指出,今年的选手互动环节让孩子们从旁听者变成参与者,不仅让导师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观察学生,也使孩子们能更好地思考和学习提问,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第三届东莞“小院士峰会”后续将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包括深度报告、科技创新培训、高校研学、小院士高峰论坛及深造培养等。这些活动将充分利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独特优势,联动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及南方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资源。同时,通过实施“双师制”,聘请校外科技教育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专题研究性学习,旨在全面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潜能,为培养未来科技精英搭建广阔舞台。
东莞市第三届“小院士峰会”不仅是对选手们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为后续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这一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青少年实现科技创新梦想,为东莞乃至整个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莞讯网观点:东莞市第三届“小院士峰会”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潜力,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和机会。通过这样的活动,东莞市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推动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参与到此类活动中来,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共同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以上内容由莞讯网综合整理报道。)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