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用活了这些病都能治

养生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天下  2021-07-29 15:31:21

  麻黄附子细辛汤用活了!这些病都能治!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自《伤寒论》,总方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汗,具有双解之意,故可助阳解表,扶正祛邪。虽用药仅3味却配伍精当,功专效宏。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空调等现代产品的应用,临证发现大多患者属于阳气亏虚于内,外寒乘虚而入致病,而麻黄附子细辛汤温振阳气之功专,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内外妇儿五官科的多种病证均有报道,远远超出原方的适应症。

  01

  原文认识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足少阴为肾,手少阴为心,三阴病以正虚为主,少阴为病属于正虚;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从太阳角度来说,太阳病反见少阴脉,“脉反沉”;从少阴角度来说,以发热为反。

  结合太阳与少阴病篇,此证为太阳病受邪、发热,若阳气积极、气血充足,脉应浮,此为太阳病;但现在见少阴脉沉,沉主里,反映少阴阳气不足而虚寒。证为太阳表证,脉为少阴之脉。可以理解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02

  治法理解

  因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故张仲景提出兼顾之治法,温少阴之热,发太阳之汗,具有两解之意。从方剂组成看,麻黄宣发阳气,治太阳之表证;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专走少阴者,既和附子散少阴里寒又助麻黄散表寒,三者合用补散兼施,温经散寒。

  03

  辨证要点及辨证方向

  辨证要点: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但欲寐、手足冷;舌质淡,苔白润,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脉微细)。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多由素体少阴心肾阳虚、寒邪外束肌表所致,立方之初为少阴病兼太阳之外感病。

  近代医家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应用本方多有发挥,但也紧紧围绕阳虚寒郁这个基本病机。临床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加减方,与它方合用治疗疾病疗效显著,故以临床揣摩试用获得奇效,现举验案如下。

  04

  典型病案

  4.1 带状疱疹

  案1:某女,62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因服用免疫抑制剂出现腰部带状疱疹连及整个腰围,剧痛难忍,局部溃烂,应用各种止痛药物及治疗方法都不缓解,欲放弃治疗,经人介绍就诊。

  症见串腰火丹,疼痛剧烈,痛苦表情,皮肤溃烂,口干口苦不欲饮,背寒如冰,怕冷明显,舌淡暗体胖大,苔水滑,脉沉细。

  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小柴胡汤加半枝莲:附子30 g(先煎),细辛6 g,麻黄8 g,姜半夏15 g,柴胡20g,生姜30 g,黄芩12 g,大枣20 g,炙甘草6 g,半枝莲15 g。

  1周后二诊疼痛明显缓解,调方至附子80g、细辛10 g、麻黄12 g,2周后疼痛基本缓解。一直随诊3个月,背寒、怕冷等其余症状亦明显缓解。

  按语: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样皮肤病,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腰腹部最为常见。其多发于久病体虚之人或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尤其是本案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剂之后正气不足者。

  中医又称之为“缠腰火丹”,多由湿热内蕴、郁结化火化毒、阻滞气机、流窜经脉而发。

  但本案患者疱疹伴背寒如冰,平素怕冷明显,舌淡体胖大、苔水滑、脉沉细等一派脾肾阳虚之象,发病部位虽多样却在肌表,考虑脾肾阳虚,寒湿蕴表,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而患者出现口苦口干,考虑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故合小柴胡汤。

  另外,本案中附子与姜半夏同用,用药半月余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附子与半夏是中药配伍禁忌,但临床二者配伍应用古来有之。附子、半夏相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其所列附子粳米汤乃张仲景为治疗寒邪内阻、阴寒湿浊上犯证而设。实验研究表明,炮制与久煎能降低二者的毒性,原因是主要毒性物质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炮制与久煎后水解,而两药生品配伍会促使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浓度增加。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姜半夏、制附子的混合煎剂比制附子单煎剂的强心降压作用要弱。因此,附子半夏配伍使用时除强调适应证外,应注意确认两药的炮制情况,并先煎附子以减毒。临床运用中发现,只要抓住适当病机,煎煮方法得当,附子与半夏配伍能大大提高疗效且安全度较高。

  4.2 顽固性便秘

  案2:邢某,男,65岁,糖尿病肾病,规律血液透析,每周3次。长期便秘4~5 d一行且质干,平素怕冷,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多寐,腹痛隐隐,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

  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白术、干姜、当归、厚朴:

  附子30 g(先煎),麻黄6 g,细辛6 g,生白术60 g,干姜30 g,当归20 g,厚朴15 g。

  1周后二诊:大便2 d一行,乏力明显好转,用药调整加量至附子60 g,麻黄6 g,细辛10 g。继续温肾健脾2个月后,大便基本1~2 d一行,质不干,腹痛缓解,怕冷减轻。

  按语:便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长时间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诱发血压异常、心功能紊乱等并发症。而有研究认为,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中证证候特征为脾肾阳虚,而本案患者慢性病史,长期血液透析存在便秘,伴四肢不温、背寒怕冷、舌淡胖大有齿痕等脾肾阳虚之象,考虑肾病日久,肾阳虚衰而致脾阳虚衰,脾不散津导致肠道失于浸润,表现为大便干结。而背寒怕冷、乏力、欲寐均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辨证要点,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干姜温少阴之阳,散寒止痛,且干姜可中和附子之毒性;加用白术、厚朴、茯苓等健脾化湿,当归滋阴补血润肠,获效后逐渐增加温阳之力,直至排便正常。

  4.3 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3:某女,56岁,腰椎间盘突出病史3年,反复腰痛,每因阴雨天气或受凉后复发,伴双下肢发凉,周身怕冷,舌暗苔白,脉沉细,辨证属少阴中病、寒湿凝滞不通,当以温阳散寒、除湿通络。

  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四藤一仙汤加减:

  附子(先煎)15 g,麻黄6g,细辛5 g,鸡血藤30 g,络石藤15 g,钩藤15 g,海风藤20 g,威灵仙20 g,生姜10 g,7剂水煎服。

  1周后二诊时腰痛明显缓解,可自由活动,根据效不更方原则,上方中附子加量至30 g,细辛调至10 g,共用药14剂患者腰痛基本缓解,活动如常。

  按语:腰为肾之府,本案腰痛遇冷加重,伴双下肢发凉,平素怕冷;舌暗苔白,脉沉细,辨证属少阴中病、肾阳亏虚、不能卫外,每遇外感或寒湿复发,外寒乘虚而入,而致寒湿凝滞、不通则痛。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辛温解表,温散郁于表的寒邪,附子、细辛温少阴之阳,且麻黄解表散寒止痛,附子助阳镇痛,细辛温经散寒止痛,三药合用温阳止痛。祝谌予的四藤一仙方药性平和,可作为风寒湿痹疼痛的基本方,全方可疏通经络、养血活血、解痉止痛,配合附子、细辛等温阳之品,对四肢冷痛、遇寒加重之痹症疗效尤佳。

  4.4 水肿(糖尿病肾病水肿)

  案4:王某,男,56岁,糖尿病肾病20余年,近2年来反复水肿加重1周,周身可凹性水肿,纳呆,全身无力,腰痛,怕冷以背部为甚,舌淡苔薄白,脉沉。

  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加坤草、水蛭等:

  附子30 g(先煎),麻黄8 g,细辛8 g,茯苓30 g,白芍20 g,生姜30 g,生白术60 g,益母草30 g,烫水蛭10 g,服用1周水肿消失。

  按语: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本例糖尿病久治不愈发生肾脏病变,是由于肾阳虚衰,蒸化无力,水湿凝聚不化,引起全身浮肿,用麻附辛等温阳助阳之品,鼓动阳气,化气行水,正所谓“阳气下照,阴霾四散”,水肿得消,加用五苓散既发汗又利小便,使外窍利而下窍通,可利水行湿消肿,坤草、水蛭可活血利水,总方以温阳利水效果明显,服用1周后水肿基本消退,体质量下降3kg。

  附子、细辛乃大辛大热之品,有人拘泥于有毒而不敢用或用量较小,往往不能获效或获效甚微。经方用药附子多为1枚。据考证,生附子1枚多20~30 g左右,制附子的用量可适当增加。笔者临床多用30 g以上,最大用量到80 g。对于细辛的用量,汉代的一两合现代的15.625 g,张仲景原方细辛剂量少则二两,多则三两,分别合今之30~45 g左右,经验用药至10 g左右。同时附子煎法很重要,一定要先煎30~60min,可加适量生姜或干姜来缓和毒性。

  摘自:一个种树人公众号

点击进入莞讯网首页>>

品牌介绍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DMOZ目录
本站部分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和网友发布,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站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Copyright © www.guan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莞讯网